傳統池體式臭氧催化氧化技術介紹
- 簡要說明 :
- 文件版本 :
- 文件類型 :
傳統池體式臭氧催化氧化
(1)臭氧催化氧化:臭氧作為一種強氧化劑(E0=2.07V)可以對水中的有機物和無機物進行氧化分解。隨著臭氧發生器技術和臭氧催化氧化技術的提高。近年來臭氧催化氧化被廣泛應用于污水處理。
(2)結構形式:傳統池體式臭氧催化氧化一般分為臭氧接觸氧化池和中間池。臭氧接觸氧化池從下到上分別為臭氧進氣口和反洗水進口、曝氣盤、承托層、非均相固定催化劑床層、反洗水出口、污水進水口和臭氧逸散區域;中間池從下到上分別為空氣進口和放空口、曝氣盤,污水吹脫區域、臭氧逸散區域和尾氣破壞裝置。
(3)工藝描述:污水進入臭氧接觸氧化池中,臭氧發生系統產生的臭氧氣體通過曝氣盤微孔進入到承托層再與催化劑接觸,隨著氣泡不斷的涌入,微氣泡逐漸聚并長大,最后上浮逸散出水體。曝氣盤產生的初始微氣泡粒徑通常小于50μm,在與催化劑接觸時微氣泡粒徑長大至3mm左右,此時微氣泡粒徑過大,僅有少量臭氧分子進入催化劑內表面生成羥基自由基(·OH),一方面導致了臭氧利用率低下,另一方面大大延長了污水在接觸氧化池中的停留時間,通常停留時間大于90min。經過處理后的污水進入中間池中,在曝氣盤通入的空氣的吹脫下,除去多余的臭氧后進入下游處理。
為防止催化劑結垢和堵塞,傳統池體式臭氧催化氧化反洗周期和反洗時間需要根據池體運行情況、水質檢測數據及經驗數據等綜合判斷,隨著運行時間增加,反洗周期越來越短,反洗時間越來越長。
(4)技術特點:
臭氧氣泡粒徑較大(通常大于在1~3mm),臭氧利用率低,容易上浮至液體表面逸散,因此臭氧消耗量大,運行成本高。其次大氣泡與催化劑接觸不充分,·OH轉化效率低。
臭氧大量消耗,尾氣破壞器處理不及時,容易泄露,對廠區設備和人員安全造成威脅。
固定床催化,催化劑床層易板結,掉粉易堵塞曝氣盤,反洗或酸洗效果不佳,一方面無法長時間確保處理效果穩定達標,另一方面增大臭氧消耗量增加外泄風險。
半自動或手動操作,增加人工成本。
池體式設計占地面積大、停留時間長(一般在90min左右)、配套設施多,施工周期長。